close
2006年7月7日,南韓手機製造商VK宣佈因無力支付17.8億韓元的到期債務而申請破產。隨後,VK在中國的合資企業-福建唯開也被曝光運營難以為繼,部分倉庫被法院查封。

    VK,這個曾經獲得「2004南韓高速成長的50家企業大獎」,創造了年增長率3399%的南韓神話企業,自此全面陷入運營危機。

分析師觀點

    VK 成立於1997年,當時只是一家生產手機電池的小廠,後來轉產手機。2001年以後,VK抓住手機行業起飛的機會,通過提供OEM產品和設計生產體積輕巧 的手機,實現了營業額和利潤的快速增長,2004年VK全球共銷售了240萬部手機,實現利潤高達120億韓元,達到其事業的頂峰。

    2004年以後,伴隨著手機利潤率的降低,手機生產的規模化效應進一步顯現,VK利潤迅速下滑,2005年出現了649億韓元的鉅額虧損,2006年第一季度,VK又出現了89億韓元的虧損。

     面臨虧損時,三星、LG為代表的大廠商借助集團的實力,容易渡過難關,但是對於以手機為主業的VK來講,卻難以獲得有效的援助。VK曾試圖通過借款(向南 韓運營商SKT借款100億韓元),發行新股募集資金(約14億韓元),出售(同摩托羅拉接洽過)等手段來避免破產的命運,但是,由於積重難返,VK最終 無以為繼,南韓手機製造業增長奇蹟的創造者之一VK終於宣佈因無力支付17.8億韓元的到期債務而申請破產。

    由於VK進入手 機行業時間較短,缺乏技術積累,VK主要依靠其時尚的設計和鉅額廣告宣傳來推動其手機的銷售:VK曾經銷售斥鉅資聘請宋慧喬、全智賢、安在旭為其手機代 言,僅聘請安在旭代言的支出就高達8億韓元。VK的這種商業模式在手機市場競爭不夠激烈、利潤率相對較高的時代能夠較快地搶奪市場份額。

     伴隨著手機廠商數量的增加,競爭日趨激烈,廠商由單一的市場能力逐漸轉向技術、品牌、產品、渠道的綜合競爭力的競爭,VK為代表的中小廠商守住細分市場尚 可維持,但是試圖同大廠商開展全面競爭就顯得力不從心。例如,受制於技術限制,其推出了多款以「超薄」為賣點的手機都停留在樣品階段,始終未能形成強大的 銷售。而模倣式的手機設計也招致了相當多的非議,對於VK品牌的美譽度產生了不良的影響。

    在中國, VK2002年初收購了廈門中橋80%的股份,變相取得了手機牌照;2004年底,VK將廈門中橋正式更名為唯開中國,推出了自有品牌的GSM手機,試圖 利用中國製造業人力資源的低成本來降低VK手機的整體成本,通過大量的廣告投入來快速提升品牌影響力。從手機市場銷售數據來看,唯開手機在2003年和 2004年市場表現良好,但是2005年以後,唯開手機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不佳,本來就不高的市場體份額呈現持續下滑的態勢。唯開維持份額的代價是在市場宣 傳和渠道合作方面的鉅額的投入,一旦母公司面臨經營困難時,VK中國的問題迅速浮出了水面。

    諾盛分析師韓小冰認為,伴隨著全球手機市場競爭的加劇,由於手機行業利潤的攤薄,來自銀行和政府的支援在弱化,南韓廠商除三星、LG等巨頭外,缺乏規模優勢的中小廠商未來出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。

    來源:諾盛

http://big5.ce.cn/cysc/communications/yjdt/200607/11/t20060711_7694150.s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llnewtim 的頭像
    allnewtim

    Timmilk

    allnew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