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volutionary_UI_apple_500

前面說道鼠標的問題,我同意許多同學的觀點「多點觸控取代鼠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」, 而且我覺得會「非常、非常漫長」。

幾十年前的科幻小說裡都會說「2010 年,那個時代汽車都在天上飛……」,但再過一個星期就 2009 年了,汽車不僅還是四個輪子,連製造商們都在為活命而掙扎…… 先不管那些問題,我被另外一些東西吸引了。

這 個故事大家都聽說過:若干年前,當 iPod 團隊興奮地拿出他們的第一款原型機給喬布斯看的時候,喬布斯拿在手上,按了幾次按鈕,還沒找到想聽的歌曲,問道:「我已經按了三次按鈕,為什麼還找不到我 想要的歌曲?」iPod 團隊只好回去再想辦法「三次?三次、三次… 」,最終他們發明了Click Wheel 點擊滾輪,後來又升級為點擊觸覺滾輪。

再後來,這個故事被廣為流傳,以描述喬布斯對於用戶體驗的偏執狂傾向。

前面我們提到,蘋果創造了三種改變世界的交互界面:鼠標、點擊滾輪和多點觸控(就是上面的那張照片)。鼠標改變了電腦世界,點擊滾輪改變了音樂世界,多點觸控改變了手機世界。

但當你仔細對比這三者的使用方式:

  • 你可以在一秒鐘內將鼠標指針移到屏幕任何位置;
  • 你可以在幾秒鐘內用 Click Wheel 滑過100 首歌曲的列表;
  • 你可以在 0.5 秒內點擊 iPhone 屏幕的任何位置。

甚至還可以抽象一下:

  • 圖形界面 + 鼠標;
  • 菜單界面 + Click Wheel ;
  • 單窗口界面 + 多點觸控;

你會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特點:(後者都是)以最快的方式(在前者中)找到目標。

為什麼偉大的交互界面都來源於「以最快的方式找到目標」?

對不起,我還沒有答案。但我能夠看到的現象是:

當一種新的交互界面能夠明顯將「尋找目標」的方式提升到一個新台階,採用這種『交互界面』的產品就能夠讓自己明顯區別於眾多競爭對手的產品,而不是產品的『新功能』—— 換句話說,「如何使用 比 使用什麼」更重要。

比 如 iPod ,如果除去 Click Wheel ,iPod 幾乎與其他所有 MP3沒有差別。當其他 MP3 都變成 MP4 的時候,iPod 還是黑白屏,只能聽音樂。但因為有了Click Wheel ,iPod 仍然從眾多「功能多但按鈕更多的 MP3」 中凸顯出來。在iPhone 之前,音樂手機、上網手機也早就出現,但 iPhone 的多點觸控界面卻讓人眼前一亮。

或許,正是那些偏執狂對於細節的追求才催生了 革命性的交互界面,而革命性的交互界面造就了革命性的產品,最終這些產品又改變了世界。想想看,如果喬布斯沒有提出「三次」上限要求,可能 Click Wheel 就不會誕生,iPod 就不會那樣成功,後來的 iPhone 也不會有。這樣你就能明白 「三次」這樣的細節有多麼重要。

但是,我們身邊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自稱是「MP5、MP6」 的設備,讓用戶找了半天都不知道此刻屏幕上顯示的是哪一級菜單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llnewtim 的頭像
    allnewtim

    Timmilk

    allnewt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